灌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2016年2月
“十三五”时期是大力推进“四个全面”建设、加快转方式和调结构的关键阶段,是深入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灌阳县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灌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纲要》是“十三五”期间统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生态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坚定信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过去五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自治区、市相关部署,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化兴县、旅游旺县”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突出抓好产业、项目、民生三大建设,全县经济社会整体保持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民生事业不断改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据初步统计,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58亿元,是2010年的1.55倍,“十二五”期间全县GDP年均增长9.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5亿元,是2010年的1.72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5%;完成财政收入3.4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亿元,是2010年的1.86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2%;实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692元,是2010年的1.53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9%;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849元,是2010年的1.65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5%。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工业格局基本形成,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按照“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以“一区多园”模式打造了选矿机械设备制造园、西山坪木材加工园、文市锰业循环经济产业园、文市石材园等六大特色产业园,初步形成了以锰业循环经济、矿山机械设备制造、农林产品加工、石材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目前已建成园区面积达350公顷,入园企业100家。工业集中区已列入全区首批产城互动示范产业园区,并连续多年获得桂林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跨台阶奖、桂林市工业园区发展奖。“十二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4%,工业主导地位明显, 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生态农业特色明显,效益持续提高。粮食稳定增产,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五年获评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改扩种以黑李、雪梨、脐橙为主的水果22.6万亩,水果总产34.9万吨,比2010年增加15万吨,年均增长11.9%。已建立了雪梨黑李产业(核心)示范区。有机农业认证7000多亩,2个产品获评广西首批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发展林下经济53.5万亩。创建了一批全国“菜篮子”农产品、全区标准化生猪养殖场、标准化养牛场、“吨粮万元田”等示范基地。先后获得广西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县、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绿色生态雪梨(黑李)之乡等称号。千家峒水果产销专业合作社获“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大幅改观。以县城和示范乡镇建设为重点,产城互动发展,顺利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江东新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城南大道等重要节点改造稳步推进,老城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大竹凹生活垃圾处理场建成并正常运营。文市镇、新街镇完成示范乡镇建设,洞井、西山两个瑶族乡集镇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街、新圩完成撤乡建镇。通过农村公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土地整治、农田水利、扶贫生态移民、库区移民和生态文明村屯建设,农村文体、电网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93%的建制村已通水泥路,“十二五”时期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6万户,解决了12.3万农民不安全饮水问题,建成了179个新农村点,创建了3个市级文明卫生示范村。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旅游发展环境改善,服务拉动力增强。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千家洞为核心,名村名人为重点,历史文化为内涵的“古、绿、红”特色旅游。完成了小龙特色旅游名村、枫树脚红色旅游景点等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建设。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大仁村梨花景观获得了“中国美丽田园”称号,新圩镇小龙村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广西特色旅游名村”称号。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城乡消费同步拓展,文市大市场开业运营,其他乡镇基本建有农产品交易市场,2015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突破16.7亿元,荣获2015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强化保护治理,生态建设成效明显。通过实施“绿满八桂”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建设工程和“千万珍贵树种送农家”造林绿化活动,累计新造林10.7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59%。大力实施“四治”工程和“三清洁”行动,城乡生态环境、卫生面貌进一步改善。开展打击违法用地等专项整治,生态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灌阳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黄关镇、新街镇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黄关村等8个村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村,112个行政村创建为市级以上生态村。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持续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民生支出逐年增加,五年累计投入49.44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70.23%。就业促进、扶贫开发等工作成效显著,五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超过4.26万人,36个贫困村全部通水泥路,20户以上的自然村屯通路率100%。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桂剧文化得到传承发展,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桂剧之乡),灌阳瑶族油茶技艺、“二月八”农具节入选自治区级非遗名录。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改革开放,行政效能提高。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党员干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四风”问题得到有效整改,政府效能不断提升。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发展的问题。发展基础差、底子薄,投资总量不大,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指标偏低,发展后劲欠缺,赶超发展压力大,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仍是主导原因。园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缺乏专业人才,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短;资源消耗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结构调整难度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现有农产品品种逐年老化,新品种培育开发推广不足,种养结合不紧、循环不畅,地力下降与养殖业粪污未能有效转化利用并存,农田丢荒现象日趋严重,一二三产融合不足,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农民持续增收困难。服务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拉动不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不强。民生保障任务重、困难大。城镇化水平偏低,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表一:“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
单位 |
2010年实际 |
“十二五”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规划年均增长(%) |
2015年实际 |
“十二五”年均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40.12 |
12 |
68.58 |
9.1 |
财政收入 |
亿元 |
2.27 |
15 |
3.4 |
8.4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37.42 |
20 |
64.5 |
11.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8.99 |
12 |
16.7 |
13.2 |
接待旅游总人数 |
万人次 |
15.46 |
10 |
36.13 |
18.85 |
旅游总收入 |
亿元 |
0.38 |
14.2 |
3.33 |
154.3 |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 |
% |
27.6:48.2:24.2 |
|
24.7:50.5:24.8 |
|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41.7 |
|
44.9 |
|
城镇化率 |
% |
21 |
+1.2 |
33.18 |
9.7 |
每万人口专利拥有量 |
件 |
0.06 |
|
0.5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6101 |
10 |
24692 |
8.9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4162 |
10 |
6849 |
10.5 |
全县耕地保有量(年末) |
公顷 |
23400.7 |
|
20032 |
|
年末总人口(按户籍人口计) |
万人 |
28.8 |
|
29.42 |
|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
吨标煤 |
1.2748 |
|
|
|
森林覆盖率 |
% |
74.2 |
|
74.59 |
|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发展新环境阶段。要充分认识新常态、新环境带来的新变化,既要善于抓住新机遇,又要勇于迎接新挑战。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历史发展机遇和挑战,且机遇大于挑战。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国家定位广西带来的机遇。广西作为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国家将会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广西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合作与发展的机遇将会更多。我县作为湘南地区联系东盟国家陆路新通道,将有利于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增强县域整体竞争力。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湘桂区域合作呈现的新机遇。湘桂两省积极推动双方合作,在特色优势产业、交通基础设施、商务会展、旅游、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下一步加强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灌阳作为湘桂合作的新前沿地带和通道,随着合作的深入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交通条件改善带来的发展机遇。随着灌凤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和灌平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交通网络将不断完善。作为湘桂省际交通运输枢纽的重要节点,将成为沟通湘桂、服务“三城”(桂林、永州、贺州)的重要客流、物流集散中心,进一步促进合作开发。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新的社会共识。我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基础好,有利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生态种养、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建设等工程,这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十三五”期间,我县将担当既要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又要转型升级、提质增量的双重任务,还面临着能源、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需求和社会公共需求急剧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民生改善任务艰巨。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县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改变,补短板、增后劲压力大,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民生保障、生态建设、城市建设等都面临诸多制约条件,实现与全区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着较大挑战。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难度大。目前我县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多依赖于资源开发和消耗,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如何做到二者协调发展,依然是一个挑战。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交通建设挑战大。交通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未来要融入大桂林国际旅游圈,走湘桂合作之路,发展生态经济,就必须建设出口通道,打通与区内外相邻县的交通线路。但要完成这些任务,必将面临资金短缺、征地拆迁难以及生态保护等问题。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生态优先、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遵循以上指导思想,要坚持以下四大发展原则: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绿色发展原则。生态保护良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保障能力,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开放合作原则。立足区位及各类资源优势,坚持开放协调发展原则,主动融入更多的合作平台。积极与周边县市开展结对合作,积极融入大桂林旅游圈。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协调发展原则。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整体规划城乡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生态文明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逐步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民族全面和谐发展。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共享发展原则。以“民生优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为工作导向,集中力量脱贫攻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道路、饮水、住房、就医、上学、就业及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社会管理、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努力使全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气候环境、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优势,坚持空间优化、重点布局、逐步建设的原则,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为目标,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确立“十三五”期间的总体发展战略定位为:深入实施“五县”战略, 全力打造“一城一地一点三县”。“一城”,即桂北文化艺术城; “一地”,即广西养生产业综合发展基地;“一点”,即湘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重要节点;“三县”,即生态文明先进县、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县、广西乡土特色建设示范县。tir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桂北文化艺术城。我县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还是瑶族文化、桂剧文化、茶食养生文化、农具文化、红色文化、现代美术文化、古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地,定位为桂北文化艺术城,可以传承和开发历史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增强人民的自豪感,激发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