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按钮

(甘肃省)临洮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07-28 09:26:40 来源:临洮县政府网 字体:

(三)培育壮大文旅产业

1.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开展各级各类文物普查,建立文物资料数据库,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建设马家窑彩陶博物馆,做好辛店文化遗址、寺洼文化遗址、战国秦长城重点段、古汉墓群、三国姜维点将台、哥舒翰纪功碑等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修复。实施岳麓山、南屏山、玉井峰古建筑维修与历史文化恢复项目,加大城隍庙、文庙、佛归寺、卧龙寺、石景峡的修缮,提升文化内涵和品位,使其成为传播和弘扬临洮传统文化的窗口与基地。建设“李氏文化”宗祠和八思巴大寺,提升临洮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2.加大传统文化传承。规划建设 “洮河文化博物馆”、“貂蝉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和“花卉之乡临洮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性开发临洮花儿、拉扎节、傩舞、彩陶复制、皮影戏等地方传统文化,加大宣传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深度开发貂婵传说、海巅峡传说、佛归寺传说、石景峡传说、洮水流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做好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政策扶持,广泛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和传承人,建立传习所,培养接班人。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3.加快文旅资源开发。依托临洮文化底蕴悠久、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捷、人居环境良好的资源禀赋,高起点谋划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以洮阳文化体验区、太石休闲养生区和南屏生态旅游区“三大”主体功能区和沿洮文化产业带为平台,谋划建设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项目。加快马家窑文化产业园、卧龙湾水镇、洮河景观工程、南屏山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的建设和争取力度,着力打造全省最佳的养老休闲度假基地。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4.培育发展旅游产业。着力发挥临洮旅游资源优势,主动承接兰州产业转移,加快融入兰州都市文化旅游圈步伐。大力开发中医药康体养生养老旅游区,重点建设沿洮文化产业带,加大景区景点项目的开发力度,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以县城为中心的“1小时旅游交通网”,打造现代化的旅游交通网络。全力推进旅游信息平台建设,精心打造“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全面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大力开拓观光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
专栏2:三大工程之一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工程: 加强对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等历史文化的研究,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研究中心。启动实施马家窑遗址公园、战国秦长城起首公园等历史文化遗址开发项目,实现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可持续。

(四)着力发展商贸物流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按照将临洮打造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流通节点服务城市的定位,大力发展货物仓储、物流配送、信息配载等现代物流业,扶持壮大中铺物流园、甘肃南部商品交易集散中心和隆晟物流园,并争取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大物流网,推动物流企业规模化发展。重点建设东部洋芋市场、窑店中药材市场等15个专业市场。加快中铺物流园、奇乐商贸等现代物流、恒康医药物流中心和鑫泰中药材物流中心建设。基本建成统一供货、统一包装、统一发货的现代物流体系,努力形成开放、畅通、高效的商贸流通新格局,使我县成为辐射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商贸中心。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2.创新发展电子商务。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和突出的区位优势,深入落实国家“互联网+”和大数据资源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聚焦临洮优势名特优产品,重点扶持本地网商、服务商。结合临洮特色美丽乡村“触网”行动,搭建农产品“线下线上”交易平台,网上交易与配送深入农村地区,完善交通与电子商贸协同发展,实现物流运输对乡镇全覆盖。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倡导“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农村电子商务模式。

三、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举措,全面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和“6363”水利保障计划,加快能源、信息等方面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破解基础瓶颈制约,提升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构筑立体交通网络

以“四纵十横”[12]为基本框架,加快推动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论证建设临洮军民合用机场,建设兰州-临洮-渭源(临洮段)、定西-临洮-康乐-和政(临洮段)两条铁路。加大高速公路建设力度和其他国省道干线公路及县乡道路升级改造步伐,建设定西至临洮高速公路和兰州至临洮快速通道,实施G310线、S229线、S230线等三条公路临洮段的二级改造。完成17条县道、38条乡道改造升级建设,提高农村客运班线的安全运行水平。积极推进“千村美丽”示范村道路建设,重点解决“断头路”、“连网路”,打通农村通行“最后一公里”。加快发展客货运、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码头等新型交通体系,确保发展外向型经济所需的高质量交通需求基本得以保障。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公路网络图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图3-1  临洮县“四纵十横”交通网格图

(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重点实施洮河支流、大碧河等中小河流、改河沟等山洪沟道的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抗旱应急水源项目,解决干旱地区季节性用水短缺问题。在县域内主要交通道路片区建设面山绿化上水泵站60座,全面解决临洮县山坪区面山绿化水源问题。加快洮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提高水利用效率和供水管理水平。综合治理洮河沿岸滩涂地、盐碱地,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全面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扩大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三)积极发展现代能源

坚持开发节能并举,加大新能源建设,强化节能改造,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稳步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争取光伏扶贫项目和风力发电项目,建成三益村20MW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建设连儿湾梁30MW风力发电项目。深入推广固化成型、沼气利用、垃圾发电、秸秆气化、生物柴油等方式的生物质能利用,逐步改变农村燃料结构,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大面积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灯具,大力推进工业及生活用锅炉节能改造,逐步推广城市公共照明使用太阳能、风能灯具。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实现城区及工业园区天然气全覆盖。

(四)完善现代信息系统

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着力抓好云计算[13]数据中心和“智慧城市”建设。落实省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建设高科技、低成本、绿色节能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无线电通讯和互联网,实现城乡通信、网络普遍服务。大力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完善双向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建成4G移动通信网和新一代无线接入网,形成无缝结合的信息传输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面广、先进实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三网”融合。

(五)提升电力保障能力

全面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未售电量21亿千瓦,线损率7%,供电率可靠率达99.9%。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重点开展线路故障跳闸集中整治,做好防汛、秋检及重大节假日保电工作,做好变电站二次保护、输配电线路通道专项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居民用电安全稳定。全面完成12项电网建设总项目,解决易地搬迁、三相动力电覆盖自然村、低电压治理等突出问题。针对中铺工业园区及地方建设项目开通“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加大“气改电”推广工作。

四、推进城乡发展步伐,破解瓶颈障碍制约

着眼城乡一体化发展,注重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等各类规划相互衔接,推进“多规合一”,完善城乡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改善人居环境,引导人口适度聚集,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一)科学编制城乡规划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统筹协调发展,着眼于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规划龙头引领和基础性作用,注重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各类规划相互衔接,提高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约束性,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功能空间。开展多规合一,临洮县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实现全覆盖。

(二)有效提升县城品位

按照“显山、露水、彰文”的理念,围绕“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亮点、完善城市功能”的思路,推进生态型现代新兴城市建设进程。完成城区路网改造升级、城市绿化亮化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工程。 加快实施城市居住条件提升工程,形成以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高档商品房等形式为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同步实施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城市居住质量。加大城区容貌环境整治工程,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推进城市配套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建成城中商贸综合体,建设地下管廊和城市停车场,增强县城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三)全面加快城镇建设

健全完善小城镇建设体系规划,突出商贸型、农贸型、交通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快新添、中铺、太石、辛店等乡镇城镇化步伐,形成北部现代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以洮阳、八里铺为主的商贸文化休闲发展区;建设玉井、衙下集、南屏为中心的南部生态旅游集聚区和窑店、连儿湾、站滩等东部特色农业产业带,带动和辐射沿线各乡镇小城镇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按照“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的原则,引导农民向乡镇中心和中心村集中,每个乡镇建成一个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强化城镇产业支撑,有效拓宽增收渠道,增强小城镇综合实力。创新管理机制,加强综合治理,加快城镇化进程。

(四)全力打造美丽乡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开创农村建设新局面。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河口村、王家咀村、王家磨村等一批环境整洁优美、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社会管理民主和谐、农民生活文明健康、精神风貌奋发向上的美丽乡村。

(五)探索建立农村社区

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移民搬迁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按照群落式布局、节点式推进、特色化发展的原则,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激活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活力,加快产业调整,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社区综合服务网络,精心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建筑美观、设施完善、管理先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到2020年建成80个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全县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

(六)努力促进产城融合

调整优化城镇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做大做强城镇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扩大中心城镇和镇域经济总量。加快中铺等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产业培育,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业。中心乡镇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继续推进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交通运输等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扶持电子商务、文化传媒、旅游、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服务业城乡一体化。

五、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山川秀美家园

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抓手,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和资源环境治理力度,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临洮。

(一)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力度

1.严格划分生态区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筑牢全县生态安全屏障,大力提升东北部水土保持林区、洮河川坪区经济林区、马啣山生态屏障林区和南部水源涵养林区的生态功能。严格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广大群众的饮水安全需求、防洪安全需求、经济发展用水需求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建设和补偿的长效机制,积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合理、生态环境明显修复、水土流失有效控制的健康循环生态体系。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2.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全民绿化行动,按照“人均5棵树”的任务要求,动员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逐步实现消灭荒山目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着力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大力推进生态屏障修复、面山绿化工程,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争取实施以衙下、南屏为核心的南部坡耕地治理,重点实施淤地坝建设,力争实施完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试点及广丰小流域坝系剩余淤地坝工程建设,争取储家沟坝系立项建设。实施“母亲河——洮河”保护行动,深入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治理行动,加快建设以洮河为核心,覆盖东峪沟、大碧河等各级支流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体系,有效发挥河道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功能。
专栏3:三大工程之一、三大行动之一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通过封山禁牧、植树造林等举措,重点恢复和保护以马啣山、南屏山等为主的生态屏障,不断提升主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调节和水源涵养功能。坚持以“保护美丽洮河”为主题,深入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治理行动,加快建设以洮河为核心、覆盖东峪沟等各级支流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体系。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全民绿化行动: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重大部署,以全面落实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和县政府《全民义务植树管理办法》为抓手,按照“人均5棵树”的任务要求,动员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逐步消灭荒山。积极推进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干部义务植树基金的作用,依托县花木公司建立规模化、标准化育苗示范基地,为全民义务植树提供苗木保障。
3.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走林业产业化发展路子,积极开展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努力提升种苗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水平,促进全县花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十三五”末,全县苗木种植基地达到6.0万亩,建设临洮洮河国家级湿地公园341.5公顷;南屏山森林公园800公顷。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以辛店、太石、红旗等乡镇为主建立核桃、苹果、杏、桃、枣等地方特色经济林果基地。以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加大核桃、油用牡丹等优势产业发展规模。

(二)合理利用保护资源环境

1.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对于不同区域的治理开发,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巩固东北部丘陵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马啣山封育治理、南屏山四荒地治理,加大坡面径流调控力度和沟道淤地坝建设。逐步推进北部梯田建设和林草植被建设,加快南部二阴地区退耕还林(草)、坡改梯建设。推进洮河、东峪沟等河谷地段的滩涂地开发治理和湿地建设。加快洮河及其主要支流护岸工程建设力度,有效保护各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加强监督执法,严格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全过程监督,督促生产建设单位认真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做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全面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2.践行资源节约法则。创新节约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再生资源的资源化利用,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利用体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有效提高土地科学利用效率。加强对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督,建立健全资源节约保障机制。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重点工程,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和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积极创建一条资源节约、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3.开展环境整治行动。加大马啣山采矿行为治理力度,有效保护东北部生态资源和水源涵养资源。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继续推行“群众每月1元钱,政府每村1万元”的投入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和突然污染。严格控制工业水污染排放量,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加快城市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收集转动站建设,鼓励实施政府补贴,群众参与的体系,强化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到2020年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实现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大于90%,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率大于30%。
专栏4:三大行动之一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按照“县财政每村补贴1万元、群众人均每月筹资1元”的筹资方式,大力推行农村垃圾处理承包模式,探索建立以政府引导为主、全民共同参与的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长效工作机制,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攻坚,统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规模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等工程,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

(三)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循环型农业体系建设。结合临洮县农业发展实际,以种植业为基础,精品蔬菜、中药材为重点,把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作为高效循环农业的基础,融入教育示范、休闲观光、展览展示、采摘体验等多种功能,建成一批兼具生产和旅游休闲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推进集约化种植和设施农业,培育和完善农业循环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无害化,提高农业生产系统资源综合利用率。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2.循环型工业体系建设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坚决淘汰高污染、低效益企业。以中铺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围绕产业向集约化、自动化、一体化发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市场前景好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优势工业,实行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其联合重组,扶持其做大做强。以屠宰加工、中药材加工为主,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动,带动其周边上游果品种植、养畜、牧草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其下游饮料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制药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饲料业、医药业等,利用果渣生产饲料蛋白、果胶等产品。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监察,努力发展一批“三废”循环利用的“零排放”企业。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3.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针对临洮县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迅猛,引起资源大量消耗、污水、固体废弃物产量大等资源环境问题,以培育和践行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为主要抓手,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培训服务人员业务素质,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循环消费理念、转变消费模式方面的作用,推行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行动。

(四)构筑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继续推进县乡村三级灾情信息报送机制建设,实现从传统救灾模式向现代救灾模式转变。完善城乡减灾设施,开展“减灾示范社区”活动、减灾宣传和演练等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减灾能力建设。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和抢险救灾专业队及志愿者队伍建设,规划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备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健全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发布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建设应急物品储备网络,举行灾情信息员专业培训,增强核灾、查灾、救灾能力;推进应急指挥技术、灾情速报和应急救灾基础数据库建设,为自然灾害应急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信息保障。

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共享

围绕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把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保障城乡居民生存发展基本需求,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在城区“三高三初九小八园”办学格局的基础上,新建3所小学、4所幼儿园,有效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和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在乡镇,按照“一初中一小学一幼儿园和中心小学辐射教学点”的办学格局,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行政村幼儿园建设。“十三五”期间,在全县有实际需求的村镇新建幼儿园216所,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2.加快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和教师周转宿舍项目,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将优质教育资源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山区扩散。进一步加大“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
  1. 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基本配齐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教师,合理配置各学段教师学科结构。深入实施“临洮名师”工程,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师优惠政策的倾斜力度,逐年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积极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落实。
  2.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整合职教资源,优化布局结构,进一步增加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强化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临洮职教特色和品牌,到2020年,将临洮县建成省级“开放共享实训平台”之一。依托临洮农校谋划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争取项目支持,优化办学条件,努力达到本科院校办学标准。重点建设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临洮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使其达到国家示范校标准。
5.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发挥特殊教育学校承载功能,提升特殊教育教学水平。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广泛动员6-15周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对受家庭条件、身体状况约束不宜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灵活采取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送教上门的方式,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医教结合、保教结合的形式,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覆盖面和普及率。确保到2020年,全县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7%以上。

(二)全面发展卫生事业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严格按照《临洮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合理设置医疗机构,鼓励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在继续完善、提升县中两院基础设施的同时,完成临洮县第二人民医院项目建设任务。确保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5%。乡镇卫生院按照填平补齐原则,业务用房、职工周转房、附属设施全部建设到位,彻底消除危房。村卫生室按照每个行政村建设一所的原则,“十三五”末,将未建设的112所村卫生室全部按照三室分开的标准建设到位。CdI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2.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疗机构产科、儿科建设和管理,提高围产期保健和产科服务水平,规划建设综合性妇幼保健医院。努力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大力开展生殖保健。到2020年,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450/10万以内、病死率控制在0.15%以内。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60%以上。

上一篇:(甘肃省)玉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下一篇:(宁夏)隆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今日推荐
(江西省)新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江西省)新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