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按钮

(辽宁省)调兵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08-10 10:18:30 来源:调兵山市政府网 字体:
第六章  建设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顺民所想、办民所需、应民所盼、急民所求、解民所忧”的宗旨不动摇,以富民强市、改善民生为根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出发点,大力实施民生普惠化提升工程,逐步健全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一、基本生活服务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 增加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通过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建立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的“一对一”帮扶 机制,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统筹协调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有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举措,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 体系。“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镇(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场所建设,推进基层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镇(街)、村(社区)全覆盖。到2020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力争每年新增就业岗位3200人以上。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全面建立特殊企业工资 支付保障金制度和政府应急周转金制度,着力提升突发和群体性事件处置应急响应能力,努力创建“无欠薪调兵山”。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提 高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继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稳步提 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缩小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差距。
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 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规范基层低保监管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大重特大病救助力度,提升救灾、法律援助保障水平,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 覆盖。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福利服务。继续提升殡葬及婚姻登记等专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双拥优抚安置工作。
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着 力打通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转换通道。鼓励符合条件的住房保障家庭购买、承租商品房,采取发放货币补贴方式予以保障。推进房屋征收货币化安置补偿款购买存量 商品房,建立货币化安置被征收人选购存量商品房服务平台,为被征收人购房提供便利。完善设施配套,强化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宜居性。
二、生态发展服务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 大教育投入力度,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6%以上。建立健全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巩固提高国家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成果;提高普通高等教育 质量。调整普通高中布局,控制学校办学规模。“十三五”期间,力争将第一高中迁到城南新区;大力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完善校园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新建一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模式。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 校任教。“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职业中专和辽北技师学院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构建以公办园和 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对已有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行标准化改造,到2015年,在原有两所五星级幼儿园的基础上,再打造1所五星级 幼儿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好师资培训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认真解决教师学科结构不够合理问题。
(二)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 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质量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支持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成公 立医院改革工作任务,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加强疾病防治、妇幼保健、卫生综合执法、食品安全监管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等能 力建设,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十三五”期间,建成“执法有力、反应迅速”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达到100%;保持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控制到12.7‰左右;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继续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 优生检测。广泛宣传男女平等观念,扎实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到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2‰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7以内。
(三)积极发展文体广电事业。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体育活动场所设施,充分展现调兵山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城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加强文体广电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文体广电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突出抓好文化馆、文物陈列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实现数字化播出,推进“三网合一”工程。
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围 绕“孝道文化”、“生态文化”做文章。充分利用“党建+”模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开展好地企“孝文化节”、孝道讲座等活动,努力打造调兵山孝 廉文化特色品牌,把调兵山市建设成为城市文明首善区;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能力。围绕“温泉、蒸汽机车、沟域经济” 等生态型核心资源,借助蒸汽机车博览园列入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的机遇,依托毗邻沈阳经济区的地缘优势,坚持“高端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着 力打造温泉养生、工业旅游、沟域经济等“生态文化”品牌。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普查、整理和研究工作,推进辽金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通过建设辽金文化博物馆,复建古井锁龙遗址,举办辽金文化庙会等举措,进一步提升调兵山辽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辽金文化博览区。
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深 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进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建设。重点支持社会体育社团组织、体育协会和健身站点建设。制 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鼓励建设功能性、公益性强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网球等场馆(池),满足市民多样化健身消费需求。
(四)努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才环境,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型,增强发展驱动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 强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引进和推广高效、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完善科技服务网络,建 立农业技术、中小企业科技服务网络;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主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联合,加强生态领域的关键性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 力转化,建立群众小发明、小创造展示平台,引导激励全民创业、大众创新。利用调兵山市自身的综合优势,吸引、整合科技资源,强化成长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联合新建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技术中心和技术研发机构。
提高科技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的财政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形成财政引导、企业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到2020年,确保科技专项资金达到市本级财政支出的1.3%以上;研究与发展经费(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0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
专栏7   社会民生重点工程
   就业和社会保障重大工程:重点支持镇(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场所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中心设施建设
教育发展重大工程:第一高中异地搬迁工程、小学综合楼建设项目(第十二小学食堂、第六小学综合楼、第四小学食堂)、城南九年一贯制学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文体广电重点工程: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辽金文化博物馆,复建古井锁龙遗址;加快中小学体育场馆建设项目
医疗卫生重点工程: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基层卫生服务中心
第七章 建设融合开放的城市发展格局
实施“融合开放”战略,加强开放合作,加快推进地企共建深度融合,深入融入沈阳经济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
一、推进地企共建深度融合
以诚信互信为基石,以携手共建为路径,以共同繁荣为目的,探索和建立更广的合作层次,更深的合作机制,更久的地企深度融合关系。在城市共建上,坚持地企携手,共建美好家园,要坚持做到城市发展同谋划、城市建设同推动、 城市管理同负责、城市经营同受益;在发展规划上,互联互通,推动双方规划的对接畅通,确保在规划布局等方面服务配合好企业和地方的发展和转型;在产业拓展 上,继续鼓励和引导企业转型发展非煤产业、朝阳产业,合作建设产业开发区,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企业实力、增加当地就业;在生态环境上,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 念,建立健全有效的对话机制和联动机制,规划实施一批各方共同参与的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区域内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共建美好家园;在利益诉求点上,充分 尊重各自的发展道路、文化传统的差异,相互信任、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为建设共同的家园、造福子孙后代共同努力。
二、全方位加强区域对接融合
加强与铁岭主城区的组团发展。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产业、配套优势,以及自然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统筹引导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加强与铁岭主城区的组团发展,在沈阳经济区区域交通、产业布局、旅游文化、要素市场等一体化进程中进行谋划,在教育、社保、交通、旅游、卫生、金融、检验检疫等一体化中进行落实。做好沈阳经济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配套文章,围绕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主机产品,在零部件生产和初加工、铸造等方面积极配套,打响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配套。抓住沈阳经济区大、中城市的联动开发和对接融合的关键期,找好切入点、深挖机遇,率先实现中心城市和其他兄弟城市所不具备的差异优势,赢得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全方位推进融入沈阳经济圈。把握沈阳经济区“一核、七副、十星”的城市群 布局和未来发展趋势。在城市发展定位方面,要着眼于承接沈阳经济区经济辐射、产业转移和巨大的休闲消费需求,遵循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律,着力把调兵山建设成 为以“产业之区、休闲之地、宜居之城”为基本特征的生态城。在规划布局方面,要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产业布局、资源环境、社 会保障等方面与沈阳经济区规划的衔接。在基础设施方面,尽快实现在道路交通、通讯、电力、服务等方面的对接融合,着眼于打造更适宜承接转移、聚集项目的平 台格局。在产业发展方面,瞄准央企、大企、名企,找准结合点,加速融入沈阳经济区产业发展链条,全力打造沈阳经济圈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科技人才方 面,加强与沈阳、大连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吸引人才到调兵山落户、科研成果到调兵山转化。在市场流通方面,努力破除各种壁垒,加快生产要素和各类 商品的双向流动。在发展机制方面,探索与央企、名企等共建开发区。同时,重点推进沈铁工业走廊创新创业高地建设,打造承接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扩 散转移的平台。
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深入推进大招商。围绕“生态建设”发展战略,不断转变招商引资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改进招商服务,坚持有选择性的招大商、招好商。重点瞄准京津冀、长三角、吉黑地区以及沈阳经济圈、产业领先集聚区等目标区域,主动对接龙头企业,建立行业前10-50强目标企业库,充分利用开发区等招商载体,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等方面,突出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加快“腾笼换鸟”进度,抓好承接产业转移、产学研合作等重点工作。
创新开发区建设和管理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开发区建设,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研发检测等各种平台建设,完善开发区工作机制体制,全面提升开发区服务及发展水平。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推动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出口。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劳动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向核心加工环节迁移,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营销服务水平。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渠道多元的局面。大力培育和扶持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牌,培育壮大一批进出口贸易骨干企业。到2020年,外贸出口总额实现1400万美元。
积极“走出去”。加快落实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双边、多边民间投资合作协定,及“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为 企业“走出去”争取有利外部环境。加强组织推介,支持企业进入跨国连锁采购系统,鼓励外贸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或生产加工基地,开展国际承包 工程和资源开发,带动煤机等大型机械及成套设备产品出口,形成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联动格局,为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 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充分利用出口信保政策,大力推动全市出口信保工作,为企业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国家信贷政策。
专栏8  辽宁省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第八章  建设风清气正的生态政治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八项要求,大力实施党建科学化提升工程,以常态化机制加强政府作风建设,着力重构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从政环境,为建设生态城提供坚强保证。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 府服务围绕“四风”整治,做好“加减乘除”法,不断优化服务,力促政务服务提速增效。继续“加”大服务范围。将更多的审批和便民事项纳入“一站式”办理。 加快推进投资联审平台建设和商事制度改革“三证合一”工作。继续“减”少审批项目,在做好上级下放审批权承接的同时,进一步规范简化审批流程,为 企业松绑减负。加快“乘”倍提升服务质量。按照全面、精干、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确定政府决策、执行、监督职能在部门内部或者部门间的规范配置,建立健 全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现象。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增强行政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规范权力运行。加快 “除”去不良作风。按照“四风”整治要求,加强对政府窗口工作人员的严格管理,严厉杜绝政务服务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影响工作的行为。
二、全方位改革创新
创新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初步建立促进发展、保障有力、职能健全、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架构。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推动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统一指挥、协调联动、科学执法”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机制。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建 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的生态补偿投资融资体制。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使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化。积极探索资源使(取)用权、排污权交易等 市场化的补偿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的建设。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全力 推进独立工矿区发债工作。
创新实践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完善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切实把“绿色GDP”作为“核心GDP”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创新协商民主管理模式。畅通人民群众监督渠道,完善政府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和谐干群、党群关系,努力创造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 快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建立健全地企联动的社会治理方式,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四级”调处组织网络,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大力推进“阳光信 访”,依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和使用。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安全生产防控体 制,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制。
第九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推进的“十三五”规划组织领导机制。对本规划纲要提出的重点目标和主要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各镇(街)、开发区,并列入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发展规划与有关建设计划、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并形成逐年落实、动态实施机制。
(二)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规划、区域开发计划时,都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建设要求,进行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估。各个部门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政策时,要相互协调配合,提倡在考虑全面信息基础上的综合决策。
二、法制保障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评估检查。实 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考核内容。加大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估检查工作的力度,重视规划的法律地位,树立其权威性。定期 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将规划的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与规划提出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对比,对出现的偏差进行系统分析,推动规划有效 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提供依据。建立生态城建设激励机制,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对失职、渎职的,严肃追究责任。
(二)加大生态城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十三五”建设生态城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深入宣传发动作为生态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上一篇:(辽宁省)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下一篇:(吉林省)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