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基础教育中小学入学率达100%,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1.4%,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0%,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1.2万 人。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跃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卓著,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果。全省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国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爱国卫生运动、慈善事业有序推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县募集社会各 类捐赠资金达2.9亿元,惠及全县各乡镇以及民政教育卫生灾后恢复重建,有力的支持了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扶贫帮困体系更加健全。累计投入民生资金4.48亿元,圆满完成135个民生工程项目和22项民生实事,建成保障性住房50套,改造旧房棚户区314户。大力实施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攻坚,完成8个片区扶贫连片开发项目,完成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实现减贫3620人。
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十二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85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16元,五年平均增收12.3%和20.7%。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亿元,年均增长18.5%,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平武始终以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要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整治污染企业,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促使全县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生态保护和示范建设成效显著。全县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3.54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2.3万亩,累计完成义务植树约138万株,完成营造林2.2万亩,实现林业产业产值12.6亿元。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4%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0%。“十二五”期间,全县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庄4个、生态家园3310户,生态保护示范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节能减排取得成效。至“十二五”期末,全县重点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大于或达到90%且无危险废物排放,工业用水重复率大于或达到8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600吨以内,氮氧化物控制在300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控制在1573吨以内,氨氮控制在180吨以内。集中式污染治理畜牧养殖企业1家,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1座。秸秆禁烧工程覆盖率达到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国控断面水质达到并优于地表水Ⅰ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0天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6%。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促使全县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全县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平武属典型偏远山区县,落后的道路交通是制约全县加快发展的重要瓶颈。九环东线平武段道路线路长,弯多路窄,危险地段多,特别是暴雨季节,极易塌方滑坡,存在极大交通安全隐患。
同时,县域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脆弱,生活物资、生产资料、农贸产品等的运输成本增加,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县域经济相对薄弱
经济总量偏小。一 二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具有较强带动、辐射能力的龙头企业不多,农产品深加工业不发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经济 效益差。工业规模总量较小、产业层次较低、集约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服务业中的新型产业发展滞后。全县经济总量偏小,发展总体不足仍是主要矛盾。
市场发育不足。受地理位置和外部环境影响,市场机制发育滞后,经济要素活跃程度不够,民营个私经济不发达,市场主体发育迟缓,经营方式过于单一。
(三)城镇布局分散,辐射能力偏弱
目前,平武城镇规模相对偏小且城镇体系不健全,乡镇空间布局处于沿路分布的“马路经济”低级阶段。
城镇之间交通可达时间较长,乡镇支柱产业支撑缺少,普遍存在镇域人口偏少,生产要素集聚水平偏低,辐射能力偏弱等问题。
(四)文化挖掘不深,品牌效应不足
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平武县内有以藏族、羌族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以三国蜀汉江油关、土司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以红军碑林、苏维埃政府遗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报恩寺、清真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及平武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
受制于客观历史条件及薄弱发展意识,平武地方特色文化挖掘不够,文化内涵不够丰富,文化品牌效应不明显,具有“民族活化石”美誉的白马古氐文化的挖掘深度不足,以报恩寺为承载的报恩文化品牌知名度不够,平武地方特色文化定位不明确,整体文化品牌形象不突出。
(五)高素质人才缺乏,劳动力流失多
人才缺乏也是制约平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人口老龄化、青壮年人口流出、高素质人才流失等问题严重,市场观念不足,如何加快培养、引进各类企事业单位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人才的引进、培育机制是促进平武“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
第二章“十三五”发展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平武经济转型升级“阵痛期”、交通建设攻坚破难“关键期”、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突破期”、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倒逼期”的“四期叠加”阶段,更是平武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
(一)四川省生态旅游战略推动平武发展
在四川省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平武位于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东部,是全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系生态平衡的主要区域。在全省旅游区位中,平武属于川西北人文丛林与山水游览区范围。随着九寨沟、黄龙与平武王朗大生态旅游区“金三角”的整合和大九寨环线旅游线路的提出,借助九环线旅游空间的提档升级,实现平武在全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跃升,是平武“十三五”时期“旅游兴县”的重要机遇。
(二)绵阳市产业转型为平武提供平台
平武县位于绵阳市“一核四带”产业布局的关键位置,飞地工业园区处于绵阳市科技城的核心区,科技城的升级将为河北—平武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抢占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平武作为绵阳市产业发展“四带”之首的绵江平产业带的关键节点,也是绵阳市西部经济区的重心之一,具有涪江上游、绵九高速区位优势,为新能源、建材产业以及水电产业等方面的借势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扩权强县试点带来改革发展新机遇
2014年平武县纳入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获得了8个方面56项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为全县在绵阳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承接优势产业西部转移、完善相关改革政策措施、探索生态经济持续发展建设等方面提供强有力支撑,平武在全市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提高。
(一)经济新常态将对平武产生系统性影响
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对处在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的平武县及其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升级、优化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需寻求平武城镇化模式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战略实施以来,做好城镇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创新,寻求城镇发展的综合动力,提升城镇人口吸引力和产业吸引力,是平武县推进就地城镇化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