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按钮

(广东省)2016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02-24 08:14:54 来源:中山市政务网 字体:
—— 2016年1月21日在中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陈良贤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时期及2015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艰巨复杂形势,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聚精会神谋发展,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抓改革,全力以赴惠民生,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胜利完成2015 年和“十二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建设“三个适宜”更加美丽中山取得新进展。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末,预计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9.4万元,年均增长9.1%;工业增加值1566.2亿元,五年累计693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7倍,年均增长10.4%;服务业增加值1310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9.5%;现代农业稳健增长,村均集体年收入1634万元,是2010年的1.6倍。固定资产投资1055.4亿元,五年累计突破4500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近1倍,年均增长1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0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5%;外贸出口280亿美元,是2010年的1.2倍,年均增长4.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7.5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化率提高到88.1%。
  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翠亨新区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粤澳合作示范区以及首批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基地,列为省重大战略发展平台。“十二五”时期,三次产业结构从2.7:58:39.3调整为2.3:54.2:43.5,轻重工业比从59.8:40.2调整为55.5:44.5。对外投资规模是“十一五”时期的9倍,境外工业园实现零的突破。全市境内外上市挂牌企业从12家增至45家,净增上规上限企业391家,发展总部企业49家。实施“新三百”战略,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首个汽车整车项目落地中山。中心商务区建设成效显著。认定服务业新兴业态企业201家,亿元楼宇13座。中山美居产业园成为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7.7万亩,建成农业标准示范基地60个,5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33个。设立4个市级产业发展平台,火炬-板芙智能制造示范基地被认定为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计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约束性指标。2015年,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2.6、1.6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9.5%。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2.5%,位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427家,增长近1倍,增速全省第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增至24和27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96.4%,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山(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成为全国首个单一行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构。成功创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至33家。启动众创金融街和“中山创客·众创空间”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4.5%和9.7%。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中山港口岸扩大对外开放获批。与澳门签署游艇自由行合作协议。成为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跨境电商三大平台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名列“电商百佳城市”第5位。全省十大重点培育进口商品交易中心中山占2个。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三证合一”,在全省率先推出电子执照,“十二五”时期净增市场主体9.75万户,办证效率提高65%。成为全省首批“三单管理”试点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率先颁证,建成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和交易平台。启动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开通“信用中山网”。组织16家市属国企开展股权招商。长江路改造PPP试点项目落地。完成第六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取消调整比例超过50%。在全省率先公布行政权责 “三张清单”。建成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推行审批职能“三集中一分开”改革,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在全省率先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目录,建成中介服务超市。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有序推进,下放镇区1793项行政审批和执法事项。解决南区、西区“一区两制”问题。实行镇区“大部门”体制。实施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定向财力转移支付。实行“督考合一”政府绩效管理模式。创建“法治广东建设示范市”,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圆满完成省对口帮扶计划。
  基础建设得到新提升。城市总规(2010年-2020年)修编基本完成,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三规合一”协调机制。“十二五”时期,投入230亿元推动交通大发展,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深中通道项目获得国家立项,深圳、中山两侧连接线动工。广珠西线、翠亨快线、福源路、沙古公路、105国道跨线桥、阜港公路、中环路、省道S268横栏段等建成通车,中开高速等动工建设,广中江高速、古神公路二期、纵四线等加快推进,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增加近700公里,达2610 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由2010年的106.5公里提高到145公里。广珠城轨建成通车。启动翠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山港客运码头东移加快推进。镇际“断头路”全面打通,建成村级公路545公里,1349公里主干农路实现硬底化。智能公交加快推进,建成快速公交首期示范线,公交出行分担率提升至26%。市级土地储备保有量1.98万亩。完成“三旧”改造1.32万亩,处置闲置土地4.31万亩。完成中心城区核心区主干道雨污分流主体工程,镇区雨污分流工程有序推进。全市“供水一盘棋”加快推进,建成张家边大型泵站等8个重点水利工程。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加快建设。嘉明三期、中山火电上网发电,南部500千伏加林线全面打通,110千伏白鲤、永益变电站顺利投产。
  生态环境实现新改善。开展全民绿化行动,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连续四年获“优秀”等级。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镇镇均有生态示范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平均值提前两年达标,位居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前列。“十二五”时期,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10万辆,推广新能源汽车2000辆。476家重点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倡导绿色出行,建成慢行绿道751公里,投放公共自行车8890辆,年均使用600多万人次。加强水环境修复治理,综合治理内河涌1052公里,岐江河“一河两岸”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6%和100%。“十二五”时期,投入绿化资金近50亿元,森林蓄积量32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9.1%提高到22.5%。125个村居成功创建秀美村庄。新建树木园等18个公园,改造紫马岭等23个公园,彩虹绿洲公园、金字山公园等建设稳步推进。
  民生福祉得到新提高。每年省市的十件民生实事均圆满完成。财政民生支出逐年增长,平均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68%。预计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1%、11.6%,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53: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为2.4%。五年新增就业27.5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3%以下。建成创业孵化基地18个。实施大病医疗保险和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蝉联国家卫生城市,建成国家级卫生镇15个。居民人均预期寿命78.8岁。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低保标准城乡统一提高到579元。新增保障房近2万套,改造双低家庭及优抚对象危房2480套。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9个,发放高龄老人津贴7000多万元。五年累计投入310.9亿元发展教育。2015年,高考本科和重点本科录取率双双高居全省第一,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督导评估认定,成为全省第三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市。第四次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全民修身行动成效显著。体育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获国家通报表扬。建成市镇两级食品药品检测体系,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投入使用。成为全省首个国家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积分制获全国地方政府创新奖,7.2万名务工人员及子女获得积分入户入学入住公租房资格。
  社会治理取得新进步。推进十大社会治理工程,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系列行动扎实推进,成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社区建设“2+8+N”模式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最佳案例,建成社区综合服务大厅286个。在全省率先建立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和特别委员制度。连续5届荣获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成功创建“无医闹城市”,基本实现“无三非”、文化娱乐服务场所“无三害”。禁毒工作获全国先进。成功打造“中山人才节”等品牌,培养引进各类人才约27万人,其中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571人。获得地方立法权,建成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和24小时线上法律服务平台。行政执法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在法检两院的支持下,“法治中山”建设迈上新台阶。信访、调解、应急管理等工作有序开展,矛盾化解取得新成效。双拥优抚工作扎实推进。外事侨务港澳工作获全国先进。台务、民族宗教、统计、审计、国防建设、食品药品监管、疫病防控、安全生产、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气象、人防、档案、方志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市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的五年;是我市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开启创新发展新征程的五年;是我市城市品质加速优化,生态环境新提升的五年;是我市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的五年;是我市社会建设全面深化,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的五年。这五年转型发展的探索十分艰辛,经验弥足珍贵,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我市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中山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回顾这五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内外需求总体疲软,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经济增长依赖要素驱动的局面还没有根本转变,新的增长动力尚在培育;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资源碎片化与低效利用并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相对滞后,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亟待加快;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镇村发展不平衡,发展动能有待释放,营商环境仍需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有待增加,交通、环境、医疗、社保、教育等民生工作,与百姓的期盼仍有差距;一些公职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强,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我们将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切实加快解决。
  “十三五”时期展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迈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起步时期。综观国内外大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国全省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市日益突显的区位优势、加快形成的发展新动力、不断壮大的发展新平台,为“十三五”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处于转型升级攻坚期、动力转换关键期、收入陷阱跨越期,既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又要善于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切实增强宏观意识、前瞻意识、创新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以实干开创未来,以创新推动中山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九次、十次全会部署,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任务部署,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 “三个适宜”更加美丽中山总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依法治市为保障,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完成《珠三角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十三五”时期,我市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实现如下主要目标。
  ——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2017年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全面小康综合指数达97%以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左右,力争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转方式与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质量持续提升,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更加得力,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更加平安文明和谐。
  —— 基本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制度框架。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社会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法治中山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完备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努力建成法制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监管安全高效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 基本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经济形态,到2020年,R&D 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9%,实现创新创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2015年倍增目标。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广东省)2016年湛江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下一篇:(广东省)2016年德庆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今日推荐